背景技術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寶庫,不僅有完整系統的醫學理論,還有無數治療各種病癥的組方,這些組方中包括了中草藥在內的各種中藥。中草藥大量來源于植物的根、莖、葉、果、花,其有效的藥用成份主要是植物中的各種天然化學物質。但在植物干重中有50-75%是纖維素,植物的天然化學物質存在于植物纖維素的細胞內或細胞間隙之間,而中藥有效功能物質的提取受到中藥生產的傳統落后工藝的極大限制,目前國內外中煎、煮、熬、浸泡、粉碎藥制取方法通常采用:等手段,有的以蒸汽代替傳統的煎、煮、熬;還有的在中成藥的后加工中將煎煮后藥液濃縮、烘干,再粉碎制成膠囊、片劑、粉劑、丸劑的中成藥。由于中藥生產傳統工藝的落后,只能提取藥材中的少量有效成份,許多有益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已在高溫、高壓的生產過程中被破壞、揮發,致使藥力減弱,影響了藥效的提高。此外,其中有效成份一般停留在大分子狀態,只能在病體細胞外發揮作用,吸收較慢,療效相應降低。同時,還要消耗“三廢”,這些都使中草藥資源浪費嚴重,經大量能源和人力費用,產生”濟效益和環保受影響。
多酶體混合液
多酶體混合液是由3種以上的酶進行調制的一種混合液體,根據每種酶的特性及中藥材原料的特性專門調制出來的。該方法利用酶的催化反應與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對中草藥進行充分的酶解、發酵,最大程度地促使中藥材有效功能性物質的釋放,保持發酵和酶解同步進行。克服傳統工藝缺陷,使中藥材細胞形態發生改變,令有效成分充分提取,大幅度提高中草藥中有效藥用成份的提取率。